type
summary
status
category
tags
标签
slug
date
password
icon
分类
文章内容状态
文章写于2024年7月25日,近期回想了自己从毕业后7年历程,总觉得大脑一片空白,做了很多,但是能想起来的细节又很少,而且从某一时刻开始(近三年),好像自己从来没有特别的开心过了,能回想起来的都是一些消极的状态。
自己工作后也一直有记录的习惯,使用过有道云笔记+百度网盘、OneNote+坚果云,但是一直没有办法做到随时随地的记录。今天回看自己的笔记,不管在哪里记录最终都会变成工作日志和会议记录。 😐
大学生涯
从2013年到2017年的大学生涯,最大的感觉就是迷茫和无知,内蒙古农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如果问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什么,一个词概况“机缘巧合”。
是的,农村普通家庭的孩子,大多都是如此,即使到2024年,了解到很多老家的孩子还是一样,凭借着“听天由命”去完成学业,去选择大学和专业,去开始过自己的一生……
大学前2年的时间分配大致为:有效学习10% 无效上课50% 打游戏20% 看小说5% 社交活动10% 运动5%,后面参加了个学校老师的3D打印项目,对电子控制和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三开始逐渐有点方向,后续的大学生涯,时间分配大致为:有效学习30% 无效上课10% 打游戏10% 谈女朋友10% 运动5% 工作20% 社交10% 其它5%
围绕着电子技术和编程
自学了编程,校外学习了嵌入式开发,校内选修了信息管理第二专业,巨大的认知差和信息差,竟然不知道大学期间有机会参加各种电子控制和编程相关的比赛。
实习
好在大致的方向找到了,大四上学期找了一份呼和浩特市实习的工作,研究智慧农业大棚;大四下学期还没有毕业去北京了,做智慧体育及STEAM教育机器人产品;
确实有点后悔没有珍惜大学生活,过早的进入职场,甚至没参加毕业典礼,因为公司当时无足轻重的一个项目进度,最终项目也烂尾了,对于公司可能只是试一试,但对于当时的我,就是我特别重要的目标。
大学生涯留下了知识、回忆、照片,但是没有详细的记录,目前感觉记忆都模糊了,只能依靠图片进行回想。
工作 - 研发
2017年7月份,正式毕业进入职场,北京高节奏让生活中除了休息外的80%以上的时间都给了工作(工作、通勤、学习、为了工作的社交……),将近4年技术生涯就是这么慢慢过来的。
2019年 开始带领研发小组,主导一款不需要电脑的编程教学硬件的产品及课程研发,疫情最严重的期间,北京建议公司居家办公,几乎公司没有人按时来上班了,我是公司唯一正常按时上班的,甚至有一段时间,办公室只有我一个人,除了财务时不时来处理一些事务,后来财务把电脑搬回家了,当时认为“产品在国内唯一的不依托于电脑使用的编程教学产品,非常适合社区机构和资源较差的学校开展编程教学;产品出来就能被市场认可形成收益,为公司和个人创造价值,团队小伙伴就能收获应有的回报”,现在想想当时的想法和认知确实比较简单。
后来也确实按计划完成了产品研发和生产,并推向市场,产品很适合推向学科类机构、社区店、县城学校开展编程教学,也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因此结识了一位教育行业的老板,他在后面我离开公司后投资了我业余开发的项目,并成立了公司运营)
2020年12月份,因为疫情和公司内部的一些问题,产品推广受到极大的影响,公司现金流非常紧张,也明白公司不会继续投入产品研发了,因而选择离开公司。
业余STEAM教育折腾:从工作室到公司运营 -MakerStudio & 神气兜兜
我自己业余折腾了MakerStudio工作室(开发STEAM教育行业内的软硬件,承接学校科创比赛),工作室小伙伴在线办公,承接一些定制开发和比赛的项目,至少不用上班也能生活下去了(这段经历也非常魔幻,有客户项目做一半不干的、白嫖、做完不结尾款的……当然也遇到很多靠谱的朋友和老师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在此期间老板看中了我目前所做的一些产品打算投入资金做成完整的STEAM教育解决方案,为此成立了上海神气兜兜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这也是我游戏昵称和一些账号名称叫“神气兜兜”的由来,由来后来双减政策逐渐魔幻,一切和教育相关的都要严查,后改名为上海神气兜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感谢我们的两位老板:李涛、余意恩
感谢参与MakerStudio工作室和神气兜兜项目的小伙伴:孙硕、郝鹏程、田鑫磊、郝丹丹、韩艳、马国明、吴京明、夏鹏龙
经过疫情的冲击,我深刻的认识到小团队力量的渺小,很多事情不是靠努力可以改变的,自己的STEAM教育事业和梦想也并非当前我的认知和能力可以承载起来的,还是需要进入大企业平台成长一段时间。
进入教育信息化行业-上市公司-产品经理
2021年2月份,得以有机会进入鸿合科技进行工作,教育行业的大厂,担任产品经理,负责音频产品线(从0-1),大公司确实不一样,刚到公司就赶上了一场面向全公司的IPD培训,理念非常好,虽然后面工作过程中发现按公司的工作文化是无法执行下去的,不过对个人的工作和思维启发还是非常大的。
IPD 从一定程度上讲是项目启动前的沙盘模拟,以及项目进行中的标准作业程序。商业和市场是不可预知的,事无巨细的推演和行之有效的行事规则,虽不能保证项目的成功,但是至少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不过任何工具和方法论都要有个度,凡事过犹不及,管理层推进IPD的时候,还需要考虑“资源浪费”、“复杂性增加”、“创新受限”、“员工负担”……
不过终于是正规军干法了,正规军和野路子并非对立,只是在不同的阶段的成事策略。
3年中负责/深度参与了很多产品的企划、开发和运营:无线麦克风、无感扩音、教学音箱、录播一体机、录播大屏、音视频一体机、视频展台…… 也第一次负责一款年销量以万计数的产品的从0到1,无疑是目前为止个人的成长是最快的3年,也慢慢从研发思维转向产品思维、市场思维,从 “一心搞事” 转向 “人、事两手抓”,也明白了,职场上“最难也最有价值”的能力是“通过 搞人 把 事 干成了”。
不过公司基层工作越来越混乱,连续3任领导调动,找不到自己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实在无力继续劳心劳力的折腾人情世故,最终决定离开公司,准备休息一段时间看是否能继续深耕下STEAM教育行业或者找个面向C端用户的教育行业公司就职。
来到杭州 - “短暂的 海康 之旅” - 录播解决方案
2023年,向公司提出离职后,更新了简历,又收到海康威视的面试邀约,岗位是教育教学高级解决方案工程师,海康威视,全球的龙头企业;杭州,一个美丽的城市;浙江,全国科技教育走的最前的省份;瞬间就不想休息了,斗志满满通过了面试。
2023年底,从北京赴杭州,到海康入职,负责录播业务解决方案(三个课堂、常态化录播……),来到海康怀着把录播事业做好的信心,一直混迹到一线(几乎每个月一半工作时间都在出差),逐渐对 三个课堂&常态化录播 这个自以为熟悉的业务产生了严重的抵触心理(鸿合参与过录播大屏和录播一体机项目,负责音视频部分,偏向产研侧,自认为对这个业务还算熟悉)
当真正走到一线,深度参与到录播项目中,实在是无法认可“通过常态化录播和三个课堂解决教育资源和公平的问题”这个理念;看到学生强制被安排到录播教室上一堂毫无意义的表演课;给各位教育专家、教育局领导、老师们讲着几十页自己一个字都不认可的“三个课堂解决方案”“常态化录播解决方案”“AI课堂分析解决方案”……,实在是无法忍受这种知行不一,口是心非的感觉。
录播行业在早期的精品录播和移动录播是有价值的,至少没有危害。
精品录播解决了教师录制精品课程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需要建设精品录播教室,教学大纲一样的区域,选取有经验的教师录制即可,而且中小学生真的会通过看录播课学习吗?真的能通过看录播课学习高效的提升学习效率吗?所有的老师都去录课真的有价值吗? …………我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些问题
移动录播解决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可以进行校园活动录制、直播、专播,不过实际情况是如此吗?学校买了设备也大都不会使用,毕竟摄影和直播需要的不是设备而是专业的人,学校更需要的是录播直播服务,而不是相关设备,动辄高达大几万,十几万的设备请第三方摄影团队都可以服务个好几年了。
而现在的常态化录播、常态化三个课堂、AI课堂分析,不仅找不到价值,还有危害,不知道“他们”是否愿意把孩子送到常态化录播教室学习连声音都听不清楚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是否愿意让当前的AI分析一下自家的孩子并评价这些学生,“他们”如果是一线老师是否愿意用AI评价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这里并非是海康的原因,海康算是国内非常优质的企业了,这里倡导工程师文化,大厂的合规化,流程化在这里并非口号,虽然加班确实严重一点,但至少不需要太费心力的去研究人情世故,福利待遇和保障也算前列,按目前的岗位安排,我在这里只能从事教育信息化方向,且长期看,要一直负责录播业务直到公司彻底放弃这块业务或者有人事变动的机会。
在目前的录播厂家里面,海康的产品算是靠谱了,作为一个设备提供商,至少海康的产品算是提供了行业内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而且公司已经开始缩减了录播业务线的研发投入,甚至也几乎停止了对于最先推出的AI课堂分析的投入,在这个半死不活的业务领域里面选择不投入不放弃的策略应对,对于公司来说,这是当前最正确的决定。但是对个人从业者……,我实在不想在这个错误的方向中当一个炮灰,不想用自己的全力去赌一个毫无希望的未来。
不展开聊工作了,存在就是合理的,毕竟这个行业的存在还是有价值的,至少能在谋利的同时溢出一部分汤,养活行业的从业者和他们的家庭。亦或者未来的某一天,这个行业真的能出现一个神奇的方案,实现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的伟大愿景。
结婚
高节奏的工作习惯,把所有有意义、美好的事情都以效率去衡量。
甚至把结婚都当做一个项目去规划
当然单纯考虑结婚这个事儿,如果最终选择传统的婚礼仪式,用这种项目制的方式,高效的为父母、为亲戚朋友交付一个大家认为圆满的婚礼也不失为一种最优的方案。
阶段性的调整
最近翻看了之前的记录,几乎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出去旅行也大都是草草拍照打卡了事……
想想这7年经历,自己是真的做到把职责和工作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了,家庭和学校就是这么教的,告诫我们要吃苦耐劳,做好人,做好事,负责任,听话……,直到现在父母依然经常在电话中告诉我“要好好给公司干,多给nia做点儿,领导也对你好………………”
事实是这样的吗 ?可能村里养牛养骆驼时候,遇到能干的,确实会多给喂点儿饲料, 想想也有点好笑,学校、 家庭、 社会三套标准,竟然能完美的融合。
在连续高压复杂的职业生涯的冲击下,再加上最后这份工作所负责的业务的现实情况,实在是坚持不住,2024年6月15日离职,阶段性结束这段 ”知行不合“ 的职业生涯。
后面用3-5个月的时间整理一下自己,进行一些非工作目的的阅读和学习,慢慢实现从市场上赚钱而非单纯靠打工获取收入,能在存蓄见底之前形成一份养家糊口的小事业,然后去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希望在35岁之前实现人身自由,不用时刻为了生活而发愁,不用耗费100%的精力去赚钱,有稳定的收入满足基本生活,可以自由的享受生活。 目前是2024年7月,距离35岁还有7年时间,也就是下一个七年的目标了,为了自由而奋斗。
2024年7月25日 开始搭建自己的对外分享平台
毕业后的七年里一直想系统的记录自己的生活,但是总是会变成工作记录;而且没有持续的正反馈,很难坚持下来,应该持续的输出自己的思考,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前进。
人生的关键词无外乎: 知识 时间 空间 经历 思考,无论起点如何,终点如何,最终和自己有关的仅仅是起点到终点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这段经历才是最宝贵且最有意义的。
人生不过三万天,追风逐月莫等闲。
在数字世界中记录自我 | Me In Digital Life
Reviving Myself Through Images and Words in the Digital Realm
- 作者:Schafer
- 链接:https://www.meindigilife.com//article/MeInDigiLife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